阅读历史 |

在70年代当乘务员 第11(1 / 3)

加入书签

播音员摆摆手道,“别扯这些,你提的意见是好意见我就听,再说也不是什么费劲儿的事。成了,你赶紧回去休息吧,这一路上有的折腾呢。”

从播音室往回走,又遇到了巡车的陈虎,“溜达呢?”

“嗯呢,你这也溜达一圈了?车上咋样?”席于飞问。

陈虎笑着道:“还能咋样,这才第一站,没人敢在刚开始就作死。你且等着吧,等凌晨那时候,热闹。”

虽然陈虎也是第一次上车,但他也有师傅带,估计这些话是他师傅说的。

那些“手艺人”,最喜欢在凌晨的时候动手了。因为那时候车里灯光昏暗,乘客昏昏欲睡,最适合施展手艺。到时候一停车往车外一窜,谁都抓不到。

席于飞可不想自己负责的车厢里出事,如果出事太多会影响整辆车评优,这个评价关系着他师傅老侯的评级,以及他们这些人的工资涨幅。

若是出事次数多了,还会被车组内通报批评,脸都得丢光。

作者有话说:

最近的天气真的是犯病,忽冷忽热的

我家鸡热的每天都张着翅膀散热,仿佛看谁都不顺眼要打架

七八十年代的绿皮车宝子们估计能从影视上看到一些,比如今的高铁落后的可不止一点半点。

哪怕到了两千年之后,绿皮车还是主力呢。

我那时候要去南昌上学,北京上车到南昌,一天一宿,下车之后整个人都累的直不起腰。

我问了我朋友,他们这种跟车的都是分车组。乘务员加送水是一组,乘警是一组,负责锅炉开车的又是一组。每组都有个负责人,谁出问题找谁的。

乘务员负责自己的车厢,除了打扫卫生,还要盯着那些小偷小摸拐卖妇女儿童的。

别看现在车上这种人少了,是因为买票都捆绑身份证。

七十年代到两千年这中间,车上各种小偷,偷钱偷东西偷小孩。

那些趴车的都是小年轻,兜里揣着铁片子刀,凶的很

下勾

“老常,怎么多播了那么多次提示?”老侯侯长青溜达进了广播室,看着里面的那个男人,递过去一包饼干。

常峥嵘接过饼干直接撕开包装,这是鲁省特产的钙奶饼干,抢手货,味道很香。

他一边吃饼干一边道:“你那个小徒弟巴巴跑来跟我说这件事,不过就是多播几遍提示罢了,反正我也没有别的事做。”

列车广播员比乘务员轻松很多,虽然休息时间比较零碎,但不用到处溜达面对难缠的乘客,也不用打扫卫生。能做广播员一个是要有门路,第二个还必须得声音好听,得有专业证书。

常峥嵘可是个老牌广播员了,之前在火车站做广播员,还带了几个徒弟。后来觉得在火车站无聊,就跑来跟车了。

其实除了无聊,还有就是跟车能有点儿灰色收入。他家毕竟一大家子要养,哪怕媳妇儿也有工资,但架不住老人多孩子多,钱这种东西,总是不够花的。

“那小子,”侯长青忍不住笑出来,“梅雨还跟我说呢,那小子上手极快,看着不像个新人。你看哪次新人上车不都是畏手畏脚的,那小子不,该训斥训斥,该柔和柔和,脑袋瓜转的也快,嘴甜会来事儿。老宋这次介绍的人,没看走眼。”

常峥嵘点点头,道:“确实不错,模样也好,挺讨喜的。就是黑了点儿,听说之前下乡刚回来?”

侯长青道:“是这么一说,他家条件不错,当年也是迫不得已下了乡,这三年给孩子折腾的够呛,黑瘦黑瘦的。不过底子好,养半年也就养回来了。”

常峥嵘放下饼干,拿起泡大海和菊花的大茶缸子喝了口水,“对了,我听说你这里还有个名额?”

侯长青道:“是,怎么,你家有人打算来这边?”

他们这趟车上还少个人,但侯长青这个人挑人,看不上眼的怎么都不会要。之前老宋要给他分新人他死活不乐意,要不是老宋说那小子会来事嘴也甜,他都不稀得去看。去的时候还特地把大徒弟也带上了,回头真看不上人就让大徒弟拒绝。

梅雨被迫背上了这口大锅,幸好席于飞这个人确实不错。

其实上辈子,宋科长压根就没有通知侯长青,直接把人分给了那个老王。

侯长青跟常峥嵘聊了几句就走了,顺便往席于飞那边溜达。

现在已经过了四站了,还有漫长的一个晚上要度过。值夜班最能看出来一个人的能力,再加上天色黑了,他顺便提醒徒弟去打饭。

晚上路过的车站也不少,现在车里的人更多,那真的是挤得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。

侯长青到的时候席于飞正在帮乘客弄行礼,行李架上已经堆满了,他正在挨个整理,想要空出点儿空隙,好把一个大爷的蛇皮袋子塞进去。

侯长青见状帮了个忙,弄好之后俩人都出了汗。

“到饭点儿了,你去打饭,我帮你盯一眼。”侯长青现在看着席于飞越看越喜欢,这种有眼力价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